正在加载

囫囵吞枣一词形容什么意思(囫囵吞枣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什么)

  • 作者: 张泠希
  • 来源: 投稿
  • 2024-04-11


1、囫囵吞枣一词形容什么意思

囫囵吞枣:比喻不求甚解,不加分析地一概接受

释义

“囫囵吞枣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比喻不求甚解,不加分析地一概接受。这个成语起源于战国时期孟子的故事。

孟子在齐国游历时,遇到了齐宣王。齐宣王问孟子:“寡人善养牛马,得善养人者,未得也。请夫子更教寡人。”孟子回答说:“舍人有养鱼者,其南邻善养乌龟,其北邻善养羊。彼善养乌龟,故以乌龟食乌龟,善养羊者,故以羊食羊。今邻舍善养牛马,以牛马食牛马,则牛马亦遂肥。邻舍失养矣,彼固贪于鱼鳖之食以养乌龟,贪于羊肉以养羊,牛马遂肥,彼未必善养牛马也。故以邻舍之牛马,食牛马者善,以邻舍之牛马,食乌龟、羊肉者不善。”

孟子用这个故事告诉齐宣王,养牛马的人不一定懂得如何养好牛马,而贪图用其他动物的食物来喂养牛马的人,才是真正导致牛马肥壮的原因。由此得出了“囫囵吞枣”的含义,即只看表面,不求甚解,不加分析地一概接受。

现代用法

在现代汉语中,“囫囵吞枣”经常用于批评人们不认真思考、不分析问题,而是盲目接受别人观点或意见。

例如:

1. 小明在考试中囫囵吞枣地背诵课文,结果考试中一塌糊涂。

2. 对于领导的指示,我们不能囫囵吞枣,要认真分析其合理性和可行性。

3. 不要囫囵吞枣地相信网络上的信息,要经过仔细辨别和验证。

避免囫囵吞枣

为了避免囫囵吞枣,我们在接受信息或观点时,应该注意以下几点:

认真阅读或聆听:不要着急,仔细了解信息或观点的内容。

分析和理解:对信息或观点进行分析和理解,找出其主要观点、论据和论证方法。

批判性思维:对信息或观点提出质疑和反驳,思考其合理性和可信性。

多方验证:不要只听取单方面的信息,要多方了解和核实。

2、囫囵吞枣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什么

囫囵吞枣的含义

1. 成语释义

“囫囵吞枣”是一个成语,比喻不加思考,不求甚解地把东西整个儿吞下去。引申指敷衍了事,不求实效。

2. 成语典故

这个成语出自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。邹忌向齐宣王谈到齐国大夫稷下先生淳于髡的口才,夸他“快如疾风骤雨,不及掩耳”。齐宣王很想听听淳于髡的辩才,便召他入宫。但大臣们却说淳于髡这个人“闻过则怒,讷于言”。齐宣王便让淳于髡回答“臣弹琴甚善”和“臣不善弹琴”这两个问题。淳于髡回答说:“善弹琴。”齐宣王又问:“寡人弹琴何如?”淳于髡说:“善哉,善哉,臣未尝闻也。”齐宣王说:“寡人非善哉?”淳于髡说:“谓善哉,善弹琴也。”齐宣王说:“何不曰善弹琴?”淳于髡说:“臣以为大王弹琴,未尝闻,不敢以为善弹琴也。”齐宣王笑说:“先生真能入乎?”淳于髡说:“臣以为入乎,未尝闻。臣以为出乎,未尝闻。”齐宣王说:“何不曰出入乎?”淳于髡说:“臣以为大王出入,四肢不善也。”齐宣王笑得坐不住,说:“先生真能出乎?”淳于髡说:“臣以为出乎,臣未尝闻也。臣以为陛下出入,有司存候,故臣不敢以为出乎也。”齐宣王大笑,说:“先生真能存乎?”淳于髡说:“臣以为存乎,臣未尝闻也。臣以为大王居处深宫之中,虽有变故,左右莫能存,故臣不敢以为存乎也。”

3. 成语用法

“囫囵吞枣”一般用作贬义词,常用于批评别人做事不认真,不细致,不求甚解。如:

他写文章囫囵吞枣,错字连篇。

考试时不要囫囵吞枣,要认真审题。

读书要细嚼慢咽,不要囫囵吞枣。

3、囫囵吞枣解释词语的意思

囫囵吞枣解释词语的意思

一、含义

囫囵吞枣,汉语成语,比喻不加分析地全部接受。

二、出处

《韩非子·喻老》:“塞其兑,掩其目,然往撞之,则必伤,破其敌,毁其目,而与之斗,则必胜。”注释:“蒙其眼而拥其背,使撞之,则必破眉;破其目,毁其角,而与之斗,则必胜。言不通晓,则不能斗争也。”

三、本义

指老虎蒙住驴的眼睛,然后推动驴子与其他动物搏斗,由于驴子看不清情况,只能乱撞,从而失败。

四、引申义

比喻不加分析和理解,囫囵吞枣地接受全部事物,容易出现错误或偏差。

五、用法

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含贬义。

六、示例

他读书囫囵吞枣,囫囵吞枣,理解不深刻。

领导的讲话要认真听,不能囫囵吞枣。

七、近义词

皮毛之见

浅尝辄止

八、反义词

仔细推敲

反复琢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