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在加载

谏逐客书的正反论证方法(关于谏逐客书中的历史人物)

  • 作者: 李恩橙
  • 来源: 投稿
  • 2024-04-11


1、谏逐客书的正反论证方法

谏逐客书的正反论证方法

《谏逐客书》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李斯所著的一篇政论文章,旨在劝谏秦王政收回逐客令。该文章采用了以下正反论证方法:

一、正论

1. 国家强盛靠人才:

李斯认为,国家强盛离不开各类人才的贡献。他举例说明,齐桓公重用管仲、鲍叔牙等外来贤士,成就了霸业;秦穆公任用百里奚、由余等客卿,拓展了版图。

2. 逐客会削弱国家:

李斯指出,逐客令会使秦国失去大量的人才,导致国家实力下降。他以周幽王驱逐贤臣伯阳父为例,说明逐客之举会招致灾祸。

3. 秦国有优越的条件:

李斯认为,秦国地处关中,物产丰富、民风强悍,更有秦王政这样雄才大略的君主。这些条件为吸引和留住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。

二、反论

1. 防范奸佞之徒:

李斯承认逐客令也有其道理。他指出,历史上确实有奸佞之徒以客卿的身份迷惑君主、祸害国家。因此,逐客令可以防止此类奸臣潜入。

2. 保守国家传统:

一些保守派大臣认为,逐客令可以维护秦国的传统和风俗,防止外来文化对秦国造成冲击。他们认为,秦人自古以来就骁勇善战,不需要依靠外来人才。

3. 秦国人才充足:

也有大臣认为,秦国本土人才已经足够,不需要招揽外来客卿。他们举例说明,商鞅、尉缭等秦国名将和谋士都取得了赫赫战功,证明秦国有能力培养自己的优秀人才。

李斯在《谏逐客书》中通过正反论证的方法,阐述了收回逐客令的重要性。一方面,他强调了人才对国家强盛的意义,以及逐客之举的危害;另一方面,他也承认逐客令的合理性,但认为秦国应该积极吸引和留住人才,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。

2、关于谏逐客书中的历史人物

关于《谏逐客书》中的历史人物

一、李斯

李斯(?—前208年),字通古,楚国上蔡(今河南上蔡)人。秦朝著名政治家、文学家,对秦国的统一大业做出了杰出贡献。他早年求学于荀子门下,后入秦,深得秦始皇器重。李斯在《谏逐客书》中力陈逐客之害,劝谏秦始皇不要驱逐六国宾客,受到秦始皇采纳,为秦国保留了一批人才。

二、秦始皇

秦始皇(前259年—前210年),嬴姓赵氏,名政,秦庄襄王之子。秦朝开国皇帝,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。秦始皇自幼登基,励精图治,在吕不韦等人的辅佐下,逐步统一了六国,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。由于秦始皇对六国宾客持怀疑态度,李斯写下了《谏逐客书》进行劝谏。

三、赵高

赵高(?—前207年),赵国人。秦朝末期宦官,权势熏天,祸害朝政。赵高善于揣摩秦始皇的心理,谗言惑君,陷害忠良,最终导致秦朝的灭亡。

四、蒙恬

蒙恬(?—前210年),燕国人。秦朝著名将领,蒙武之子。蒙恬善于领兵打仗,曾率军北击匈奴,收复河套地区,修筑万里长城。秦始皇病逝后,赵高诬陷蒙恬兄弟谋反,蒙恬被害身亡。

五、韩非

韩非(约前280年—前233年),韩国诸公子。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、法家代表人物。韩非主张法治,反对仁义,著有《韩非子》。秦始皇灭韩后,韩非被囚禁,后被李斯和赵高合谋毒死。

3、谏逐客书对比论证有哪些

谏逐客书对比论证

《谏逐客书》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李斯所著的一篇著名的政论文。文章针对秦国丞相李斯提出的“逐客”政策,从利弊得失的角度进行了分析,以求秦王收回成命。文章以其严密的逻辑、雄辩的辞藻和丰富的论据,成为古代对比论证的典范。

1. 利弊对比

益处:

客卿为秦国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技术,促进了国家的进步。

客卿担任要职,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,为秦国出谋划策。

弊端:

客卿可能会心怀异志,伺机反叛。

客卿过于集中权力,架空本土官员。

2. 古今对比

古代:

春秋战国时期,各诸侯国纷纷招揽客卿,成就了一代霸业。

秦国历代君王重视外来人才,倚重客卿。

现在:

秦国轻视客卿,反而会给其他国家招揽人才的机会。

秦国逐客,会失去天下贤才,削弱国力。

3. 强弱对比

秦国:

国力强盛,拥有广阔的领土。

人才济济,国内不乏贤才。

诸侯国:

国力较弱,人才相对匮乏。

如果秦国逐客,诸侯国将有机会吸引人才。

4. 邦交对比

秦国:

与六国关系紧张,需要借助客卿的外交技能。

逐客会破坏秦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邦交。

诸侯国:

会趁机利用秦国逐客的时机,联合对抗秦国。

秦国失去客卿的外交助力,将处于不利地位。

5. 政策对比

逐客政策:

短期内可能消除潜在风险。

但会阻碍国家发展,削弱国力。

用客政策:

能够吸纳人才,增强国力。

但需要严加防范客卿的异志。